“老鄰居”辛格來了
  “印度作為不結盟運動的發起國,一直堅持獨立自覺、自主的外交政策,不依附於別國,我認為印度不會成為別國對抗中國的棋子”
  文 | 姚億博
  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於2013年10月22日至24日訪華。訪華期間,習近平主席會見並設宴招待辛格,李克強總理會見辛格,辛格還專程到中共中央黨校就印中關係未來走向發表演講,印中雙方共簽訂了交通、能源、文化、教育、地方交往等9項合作文件,其中包括備受關註的中印兩國政府邊防合作協議,發表了《中印戰略合作伙伴關係未來發展願景的聯合聲明》。
  《印度時報》等印度主流媒體評論認為,在歷任印度總理訪華中,辛格“享有罕見的禮遇”,毫無疑問,辛格此次訪華實現了重大的外交突破。輿論以“龍象走近”描述中印外交走勢。
  加強安全合作是個亮點
  10月22日,印度總理辛格在結束對俄羅斯的訪問之後,對中國展開為期3天的正式訪問。值得註意的是,這是印度總理時隔5年後再次訪華,也是1954年以來兩國總理首次實現年內互訪。
  60年前,整個國際格局和國際形勢與今天有很大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中國和印度都是發展中國家尋求獨立自主道路的典範,兩國關係也十分友好。時任印度總理尼赫魯和中國總理周恩來還曾共同倡導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加強安全合作是個亮點。不能用過時、消極的觀點去看待以往的中印關係,領土爭端作為零和博弈,不能成為兩國關係發展的阻礙。中印開始從經貿領域的合作,到加強安全合作,再到人文文化的交流,這是一條有利於兩國關係發展的鏈條,也為兩國戰略互信打下基礎。”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義桅對此評論說。
  辛格訪華,最受外界關註的要數雙方簽署的《中印邊防合作協議》,該協議的10條規定,旨在保持4000公里長實際控制線上的和平、安全和穩定,同時重申任何一方都不得針對另一方使用武力。
  協議還規定在兩軍之間建立熱線電話,一旦衝突發生,彼此間保持“最大限度的剋制”。有印度媒體甚至認為這是《印美核協議》以來最重大、最持久的外交成就,具有里程碑意義。
  近年來,中印關係改善契機不斷出現:兩國實現了領導人定期會晤,建立了總理熱線和各種戰略對話與磋商機制;經濟聯繫日益緊密,中國是印度的最大貿易伙伴國,雙邊貿易額屢創新高;兩國還是金磚合作國家,建立了在重大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上的協調機制,並積極籌建成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工商理事會、智庫理事會和金磚國家外匯儲備庫等機制。
  不過,在涉及安全和軍事領域的高級政治問題中,中印雙方合作進展還不大,原因是第三方國家的插足、印度國內右翼政治勢力的鼓噪等。而此次安全協議的順利達成,則是雙方政府付出極大的誠意和努力的結果。
  事實上,中印雙方面對短期內尚難達成完全解決方案的邊境問題時,已採取了一系列務實和剋制的手段,建立了較為完整的應對危機的機制。
  這次安全協議的最終簽署,離不開過去幾年的努力:2012年1月,兩國正式簽署《關於建立中印邊境事務磋商和協調工作機制的協定》。該磋商機制由兩國外交部門司局級官員牽頭,由雙方外交和軍事官員組成,旨在處理有關兩國邊境地區和平與安寧的事務,研究邊境地區雙方軍事人員和機構間交流與合作的方式,為雙方加強信息溝通和協調配合提供渠道和平臺,以從外交層面及時有效地處理相關邊境事務,為談判解決兩國邊界問題和促進兩國關係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2013年4月,“帳篷對峙”最終的及時和平解決,就從一個側面印證了中印之間有關邊界問題的合作機制和架構確實在“危機管控”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中印兩國存在發展中的時間差
  “印度對中國的看法以往偏於消極,一直以競爭性的心態來看待中國;而中國則長期忽視印度,眼光望向美國。中國應轉變心態,多與印度交流,樹立大安全觀,客觀積極看待印度在地區和區域合作中發揮的作用。”王義桅說。
  他認為,邊境問題等無可迴避,但不能成為中印關係的障礙,應以大局為重。提供人員的交流,促進經貿往來,共同維護世界秩序,加強合作。
  同樣身為新興市場國家的中印兩國,一直被視作金磚國家的核心成員。中印在改進全球治理方面有很多共同利益,比如在現有國際組織的改革議程上,雙方都希望提高發展中國家在世貿組織、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的話語權乃至主動權。雙方都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原則,不希望受到別國的干涉和掣肘。在南亞次區域合作中,中印在經濟上的互補性也決定了在該地區的巨大潛力。
  在今年上半年由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等機構共同舉辦的“印度東向政策與中國西進戰略學術研討會”中,與會學者們對中印關係有這樣的共識---中印共同崛起,在戰略空間上不可避免地有重合,中印雙方應正確看待彼此的發展,競爭與合作是國際社會的常態,中印的良性競爭是正常的。中印兩國存在發展中的時間差,因此中國崛起的主要牽制力量不是來自印度,雙方有必要對存在的戰略疑慮進行溝通與協調,增強戰略互信。
  也就是說,雖然目前中國的國際地位和綜合國力在上升,但中印雙方在整個國際體系中仍屬於發展中國家,從根本上說合作大於競爭。
  不容忽視的是: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遼闊的國土、雄厚的國力,都使印度在小國林立的南亞地區戰略優勢異常明顯。從海權的角度來看,印度毗鄰的印度洋扼守著東西方交通要衝,其中印度洋上的石油貿易航線對發達國家的經濟繁榮有著決定性的戰略意義。而該航線實際上也是中國最重要的運輸線之一。
  出於對中國崛起的猜忌,印度為了對沖中國在東南亞、中亞等地區日益增長的影響力,也會花費心思。印度對中國周邊地區戰略空間的跟進,對中國的地緣安全和發展空間會造成一些影響。
  但對於中印關係的未來,王義桅則較為樂觀:“我認為有三個方面值得關註:加強亞洲區域合作,中印兩國作為亞洲的重要成員,要加強多邊合作;作為新興國家的代表,中印應推動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的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印度作為不結盟運動的發起國,一直堅持獨立自覺、自主的外交政策,不依附於別國,我認為印度不會成為別國對抗中國的棋子。總而言之,中印兩國要互相改善認識,相互調適。”
 
(編輯:SN05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e71uelbv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